一颗石榴的N种“吃法”

发布时间:2024-07-05 08:15:53    浏览:

[返回]

  一棵石榴树,能做出多少产品?石榴汁、石榴鸡、石榴酒、石榴茶、石榴盆景、石榴化妆品……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的榴园村,有自己的答案。

  淮北市烈山区种植石榴历史悠久,早在《烈山区志》中就有“清代以珍奇果品进贡朝廷”的记载,被评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中国软籽石榴基地。

  如今,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石榴产业,从石榴采摘、石榴果汁、石榴酒的生产到石榴盆景、再到石榴文化旅游,多种“吃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一颗颗“红果果”变身“致富果”。

  “山又高来水又深,一根井绳十八斤;砂礓坷垃硌脚心,有女不嫁榴园村……”一曲民谣唱出了榴园村村民曾经生活的困苦。

  “当年种石榴那是没法子,地薄,种别的也不长。好不容易有了收成,吃又吃不完,卖又卖不掉,石榴全烂在山上,石榴树都被老百姓砍回家当柴烧。”榴园社区党总支原书记宋兴宝回忆。

  2002年,烈山石榴成功注册“塔仙”牌商标,使烈山石榴最早成为全国品牌石榴,随后又成功注册“秋塔山”“淮北石榴”等商标。到2012年,塔山石榴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农产品品牌形象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后,当地因地制宜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成立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引导成立与石榴有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15家,涉农企业87家,服务农户石榴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

  如今,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石榴,以榴园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山坡地带,石榴种植面积达数万亩,2023年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3万元。

  烈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晓莉直言,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把石榴吃干榨净!”

  以石榴盆景为例,村民宋浩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着30年石榴种植经验的他,在2017年决定换个赛道“二次创业”,成立一家石榴盆景基地,卖起了“石榴景色”。

  走进榴园盆景基地,大大小小的盆景姿态万千、生机勃勃。大棚里,宋浩蹲在盆钵前,刨出一圆坑,将石榴树桩栽进盆中,小心修剪,摆弄许久,直到做出满意的造型,才慢悠悠地把土合上。在他身后,从几十厘米到几米高的石榴盆景,千姿百态。

  “从2017年创办至今,我们就地取材,从村民手里收购年份老、树形好的石榴树,然后移种、修剪、依树造景,来年才能出售。”宋浩说,基地开辟线上销售模式,订单量大量增加,石榴盆栽盆景也成为榴园村的一大特色,村里不少种植户也跟着做起了这个生意。

  采访间隙,“丁零零”,一阵电话铃声打断采访。电话那头,客户约定下周来盆景园挑选石榴景观树,宋浩拭着额头的汗水,连声答应。

  在烈山,“靠山吃山,靠石榴吃石榴”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不仅仅体现在“宋浩们”身上,当地也在“二次创业”的赛道上抢抓新机遇。

  依靠小石榴做成大产业,烈山区同步发展了石榴博物馆、明清石榴园等旅游场景,形成了包括石榴酒、石榴茶、石榴盆景等一系列深加工产业链条,产业产值达1600万元,把曾经落后的小乡村变成了如今的安徽省优秀特色小镇——石榴小镇。

  盛夏时节,从四季榴园景区进入,烈山镇党建办主任赵雅倩带着记者沿“皖北川藏线”蜿蜒向上。

  沿途,满目尽是苍翠,众多“摩友”呼啸而过,观景平台上人头攒动,行至山顶“云端露营”,负责四季榴园景区运维的淮北市禾佳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平正忙着迎来送往。

  “这里的‘云端露营’非常受欢迎,一到节假日基本一房难求。”宋平说,去年5月以来,逾200万人次游客为景区带来超1000万元营收,“算上直接、间接带动村民增收,整个景区年创造产值达3000万元,真是没想到!”

  “你的没想到,我们有预料。”烈山镇党委委员朱勇接过线月,烈山镇党委牵头,当地14个村、社区打破地域限制,各拿出40万元集体经济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入股联营成为合作主体,成立集体经济公司——淮北市禾佳景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在此基础上,跨村联营整合了四季榴园景区内闲置资产、自然山水资源、社会投资项目等,让“小景点”成了“大景区”。

  在今年“五一”期间,仅四季榴园景区就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拉动石榴产品、地锅鸡餐饮等收入达1000余万元,既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景区保值增值的成效,也给了大家大展拳脚的机会。

  “跨村联营,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普遍提升。去年底,公司还进行了分红。”丁晓莉告诉记者,公司的收益分配方式为“415”形式,即40%用于保障公司运转、10%作为困难救助等公益项目、50%用于分红的比例来分配收益,实现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再回到景区入口处的“石榴红了”乡村振兴馆,工作人员正忙着向游客推销石榴酒、石榴汁、石榴茶等各类石榴制品,“大家往里走走,我们各村(社区)特产应有尽有。”

  游客愿意来了,石榴汁、石榴酒等衍生品也随之“出圈”。从石榴产业到文旅融合,一场产业转移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冲刺更高“坐标系”。

  你看,安徽的好品,烈山的故事,村民的喜悦,在这片土地演绎得淋漓尽致。(吕欢欢)

搜索